SHEN FAMILY LEGACY
沈氏家族
Introduction
沈承书,字再田,1915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学者家庭,13岁起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师从三十年代著名国画家汪慎生和吴熙曾(字镜汀)先生。1930年,加入以老书法家杨沧白为会长。汪慎生和吴熙曾为导师《北平中华书画研究会》,会员有启功,周怀民,周元亮等人。在名师指点下,沈承书从13岁起,就到故宫临摹历代珍藏的古画。17岁起就与导师和会员一起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画展。导师吴镜汀为此赐字再田,意为沈石田(明代)再世。78年来,他继承了“三石一米”,即沈石田(明),石涛(清),王石谷(清)和米芾(宋)等古代山水画大师的风格和技法,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和风格。师古,似古而不拟古的独特风格,画境幽深,深得清代‘四王’文人画的神韵。已故著名国画家周怀民评价他临摹王石谷的《秋山红树图》“笔墨古朴,工力深厚”。沈承书曾经在国内,美国举办过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画展。
His Legacy
沈承书1915年12月1 号出生于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1928年北伐战争以后才改北京为北平。沈仰放(父)1905年进京时,清朝已经废除科举,兴办西学。沈仰放是沈氏家族第一代没有通过科考而入仕的。光绪末年(1908年),沈仰放从北京实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进入清政府六部之一的法部举叙司,担任“主事”职务,后转任京师大学堂任监学。清廷退位后,考入北洋政府财政部,后来到北京大学担任学监。当时蔡元培还没进入北大,所以论资格,在北大他还是蔡元培的前辈。
沈仰放是典型的儒家学者,从小就受四书五经,忠孝礼仪的严格家教。但是又上过西学。父母去世后,由继母抚养长大,继母是大理寺右丞相,皖南学者 徐执夫的女儿,家教良好,思想开明。沈仰放打破按族谱辈份取名的规矩,给儿子起名承书,意思是继承读书传统。沈承书从小就只过阳历生日,不知道阴历生日。沈承书是长子,其父希望他学有所成,继承家风,小学毕业后,进入美国教会办的北平四存中学,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96年到美国探亲,开口就能和美国人对话. (这是在经历过文革,反右迫害之后)
沈承书是长子,其父自己精通诗文,也想把他培养成传统文人雅士。读初中时,课余向陈汝冀(小溪)老师学画山水。十五岁就带他拜寓居北京的安徽同乡,世交,画家汪榕(慎生)为师学习国画。因为汪是花鸟画家,又把沈承书介绍给吴镜汀先生为徒。其父亲自带沈承书到北京打磨场贾家胡同5号吴镜汀先生家行拜师礼,此后就参加了以吴先生为山水画导师的北平中华书画研究会,后来还参加了画会在北京中山公园和青岛举办的画展。
沈仰放虽然对沈承书寄托了中兴家族的厚望,却从不强求他接受自己的意愿,给了承书充分的发展自由。他曾说过,他上初中之后,家父就不再过问他的学习,全凭自觉和兴趣爱好。后来他弃艺学工,走上了工业救国的道路。
1934年,沈仰放应朋友邀请前往青岛胶铁路局担任科长,上图为沈仰放和沈承书在青岛和邻居朋友合影。中间戴礼帽长袍马褂者是沈仰放,左边墙外站立者是沈承书。
沈承书高中毕业后考入当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当时是一所美国/德国运营的基督教大学)。本来,其父是想把沈承书培养成琴棋书画型的传统知识分子,但沈承书对琴棋没有兴趣而爱好体育,成为山东大学的体育明星。三级跳和标枪是他的强项,算是山东大学的体育顶尖人才。沈承书还喜欢京剧,在北京和青岛都是相当活跃的业余京剧票友。他学马派老生和长靠武生,在《群英会》一出戏里前饰赵云后演鲁肃,唱念做打颇有梨园弟子风范。他还演过谭派的《打渔沙家》。沈承书也算的一个兼有艺术和体育专长的大学生了。现在的大学招个有一项专长的学生还要降低录取分,像沈承书这样跨越文体,成绩拔尖的大学生在今天也是凤毛麟角,何况在1930年代落后愚昧的中国。
英俊潇洒,玉树临风,而且学习成绩优秀,精通翰墨丹青,舞台上是京剧票友,运动场是体坛健儿,是山东大学文化,体育,艺术三栖明星。加上家境好,穿戴讲究时髦,不仅是女生眼里的才子帅哥,也赢得了男生的仰慕和佩服。风度翩翩,气质高雅,体型健美的他,不仅比当时的电影明星强不是一点点,就是放在现在,如果大学里有这么一个人物,也绝对是全校的明星。
抗战爆发后,沈承书不愿作亡国奴,迁往大后方,由于战乱,他又进入内迁桂林的浙江大学,获得机械学士学位。他还去杭州参加四十年后校友聚会,说明沈承书是个很怀旧的人。他还专门为北京八中,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作画,此画至今依然挂的浙大校长会议室里。
194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后,沈承书在贵阳美国福特汽车修理厂当见习技术员。滇缅公路开通后,美国提供了福特卡车。汽车维修厂设在贵阳。在这里,他认识了从广州西关逃难来的黄佩芬,并于1941年12月7号日本偷袭珍珠港之日订婚,在半年后的1942年6月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败日本后为此庆祝并举办婚礼。。
沈承书上的北平四存中学是美国教会办的,用英语授课。在偏僻的大西南,他的流利英语和浙大机械专业的学历显得鹤立鸡群。当时福特汽修厂的美国老板非常欣赏他,回美国时建议沈承书跟他去美国进修。
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其父亲又远在沦陷区北平,母亲去世后,留下五个子女,最小的妹妹还不到10岁。沈承书是长子,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孝观念,使他不可能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丢下苦难中的祖国和同胞,沈承书的妹妹,远走异国他乡。他拒绝了这份邀请。直到六十年后,他才应我邀请来美国探亲,踏上美国的土地。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沈承书离开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好的西南地区,到更贫困落后的甘肃设计制造中国自己的石油开采机械。后来因工作调动又回到重庆。那时候四川既无铁路,也无像样公路,出川异常困难。而且有限的交通基本被下峨眉山“劫收”的国民党官员和打内战的官兵挤满。沈承书乃一介书生,哪里争得过急于发财的国府贪官和凶神恶煞的国军丘八。妻子黄佩份怀着孕,行动不便,只好在广元住了下来。
其父沈仰放保持民族气节,在日本人统治时期拒绝担任伪职,寓居北平家中。抗战胜利后,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仍然被任命为铁道部驻青岛专员。沈承书带领全家来到青岛,一家人分离八年后,终于等到抗战胜利团聚了。沈承书是机械工程师, 一心只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战后国家重建奉献知识。他离开风景如画,生活舒适的青岛,先到沈阳制车厂,因战乱又转到天津制车厂(自行车厂),直到天津被中共占领。
因为这段经历,沈承书对飞鸽牌自行车一直很有感情。他的工龄从天津解放之日1949年 1月7号算起。而到了八十年代,离休和退休的界限定为1989年 1月1 号,整好差一礼拜。山西省委组织部还专为他退休下了文件,按退休办理, 但是离休待遇。去世后,局老干部处长感慨地说,沈局长是保健待遇,医疗费全部报销,可是他一天医院没去,一分钱医药费都没花。
沈承书于1950年6月调到北京,参加组建中国重工业部,后来这个工业部分成了第一至第八工业部和冶金部。1951年,重工业部派他到山西太原视察阎锡山留下的破烂工厂。受到和当时太原矿山机器厂厂长刘正之(后来任山西副省长),太原市长岳维藩的极力挽留。他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接受邀请,放弃北京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部机关的优越地位,到贫穷落后,被战火摧毁的太原工作。
沈承书从来没有谈过他为什么去太原,连其夫人亲都不知道。1996年到美国探亲,遇到一个北平贝满女中和辅仁大学的同学。沈承书头一次谈起了他决定去太原的缘由。他讲的很含蓄,总结了一下,有三条。一,报国心切。从他进入大学起,中国就一直处于战乱中,而且国民党政局腐败,他从小受忠心报国教育,却一直报国无门。进入和平时期,他真心想到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为建设国家尽力,而不是在部机关坐办公室。二,他是个责任感很强的文人志士,十几年的战乱,整个民族做出了重大牺牲才换来和平,但他的日子相对比较平静,总觉得自己亏欠国家,想到艰苦的环境为国家服务,以减轻自己的内疚感。三,沈承书“士为知己这死”的侠士情怀,决心报答山西老干部的知遇之恩。反右期间,工厂那些穷山沟出来的干部怎么也无法理解他放弃北京部机关的优越地位和环境,来肮脏破烂的工厂工作,认为他一定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沈承书说,老干部诚心邀请,有知遇之恩,我是“士为知己者死”。那些土鳖狂叫,你为国民党工作也是“士为知己者死”吗?
在那些穷乡僻壤进城的干部对城里人有本能的仇恨心理,凭什么你生下来就享福,我吃苦二,三十年。他就是什么不说,他的家庭出身,大学学历,在国统区的工作经历,就足够当右派了。工厂把他作为右派报了上去,市长岳维藩看了说,我从北京挖来的高知一个也不许打成右派。沈承书因此躲过一劫。为了保护沈承书,岳市长任命他为太原市科委副秘书长,并在市委宿舍13级以上干部的宿舍楼分他一套公寓,以至于别人一直以为他是13级干部。文革前岳维藩调任南京市长,沈承书的好日子也到了头,被贬到市重工局总工程师,没有行政职务,连市政府配发的家具都收走了。不过“祸兮福所依”,以沈承书的正直和傲骨,出身和经历,如果留在部里和那些延安干部在一起,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就肯定会在那 5% 的“坏分子”里。为了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他不得不低调中庸,但刚正直言的本性不改,退休后说话就不怎么顾忌了。有一次局里组织在职和离退休局长体检,大夫对沈承书说,你的血脂肪,血糖,血压全都在健康水平。他回答说:“因为我不公款吃喝”。那些“三高”的在职局长们讨了个大大的没趣,可又一句话说不出来。
沈承书是中国机械行业的元老,五十年代曾被太原工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教过的学生,到八十年代都提拔到副省长,省经委副主任的职务,依然相当尊重他。但他从来不用这些关系为家人工作牟取利益,家人也从来不要求他找关系帮调动工作,安排职务。
沈承书去了山西,黄佩份一人带三个孩子在北京又住了几年实在撑不下去了,也只好带一起去山西。其儿子从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一下跌到破烂的工厂子弟小学,反差之大,出乎想像。客观条件就不说了,想想就明白。光是听山西土话就几乎把儿子逼疯了,还要天天和那些满口脏话,没教养,坏行为的同学在一起上课,课外活动。
文革初期,沈承书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前清遗老的孝子贤孙”揪了出来,经历了批斗,抄家。但他不是当权派,高潮过后,就成了逍遥派,直到军管队进驻,清理阶级队伍被关押。他大学毕业后要找工作,而那时有的工作只招国民党员,因此他集体加入过国民党,军宣队以“阶级敌人”的罪名把他关押起来。有一次批斗过程中,沈承书因为紧张肌肉痉挛,出现肠梗阻,疼的身体缩成一团躺在地下呻吟,毫无人性的红卫兵代表竟然斥责他是“装死逃避批斗”,继续残酷批斗,直到本单位的同事出面把他送进医院做手术才保住性命。军队是靠杀敌立功的,和平时期没有战争,就要从百姓中找出敌人,消灭掉,才能升官。中共国在军管期间,被掌握生杀大权的军代表以“镇压反革命”为名枪毙了十三万,绝大多数是有思想和独立思考精神的知识分子,迫害至死上百万,全都是冤假错案。简直就是前清卑鄙无耻的“用别人的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行为的再现。沈承书被关一年多,实在查不出什么问题,只好放了,但不恢复工作,在局里做勤杂工而已.
照片拍摄于文革后期,人们的表情,服装和民国时期有着很大的区别。
文革结束后,沈承书当年那些 “知己”老干部恢复了工作,他处境也开始好转了。国家成立标准局后, 他被任命为山西标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因为他的技术骨干作用,一直工作到71岁才退休。他去世前不久告诉儿子,自从退休后, 他每天起来就想过好今天,就这么过了二十年。同时,他又是一个不肯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的人。退休前工作五十年,每周只有星期天下午休息。退休后,他继续在山西科协,机械和标准化协会担任名誉领导职务,撰写机械和标准化领域的论文。同时倾注了全部心血在翰墨丹青的兴趣爱好上,作画二百多幅,书法数百幅。去世前几天,他已经衰弱得坐不住了,说到:我就这么光吃饭睡觉,什么也不做啊。表现出那种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仁人志士品德。
沈承书受家父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一生不怎么为温饱操心,对钱一直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发财的欲望。每月工资除了寄给父亲外,都交给夫人持家,他需要零花钱再要。后来工资分类明细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每月收入多少。使用银行卡后,就更不操心了。有时候单位发些现金,他连信封直接交给黄夫人,或者不打开就丢在抽屉里。1956年评定工资级别时,他留在部里的同学都评为四级工程师,但因为山西地方工厂的收入水平普遍低,他主动要求评为五级。1960年困难时期他响应国家号召,又自降一级工资,直到1963年才恢复。
抗战胜利后,沈仰放和沈承书在北京羊市大街47号买了一座三进的院子,房主是沈承书。大陆被中共占领后,因打通西单到复兴门的复内大街,其父在西单报子街的寓所被拆除,住进了羊市大街寓所。沈承书为了表示自己成为无产阶级,定居太原的决心,把自己名下的房产过户给沈仰放。因为从来没有办理过转移财产给儿子的过户手续,北京市房产局过了很久才下文批准产权过户。八十个年代落实政策后,文革没收的沈承书房产退回来了。他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又主动放弃继承权,让给其弟弟沈承庆居住。要知道,那可是在西四国土资源部马路对面临街有九间房的完整四合院啊。
沈承书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对当代那些为了功名利禄,改换门庭,投机钻营混成“社会名流”的“专家学者”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可理解。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批怀有民族大义的爱国知识分子不计个人得失恩怨,以民族复兴,国家利益为重,无私奉献,中国才从贫弱走向富强。如今的中共国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斯文扫地,腐败盛行,他这一代人的精神和品德,已经成为广陵绝响,不仅不为现在人理解,甚至根本不相信还有这种忘我奉献精神存在过